您當前的位置 :中海網>熱點 > 正文
當前速遞!約20.95億人次!2023春運來了
2023-01-06 11:46:03 來源:中國新聞社 編輯:bj06

今天(1月6日),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介紹全力做好春運服務保障有關情況。

近年來困難挑戰最大的一次春運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表示,今年春運從1月7日開始,到2月15日結束,共40天。春運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。與往年相比,今年春運人流高峰與疫情高峰疊加,是近年來不確定性最多、情況最為復雜、困難挑戰最大的一次春運。綜合來看,具有“三大一多”的特點:一是客流大幅增長,二是貨運需求大幅增加,三是一線人員感染風險較大。四是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增多。

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20.95億人次

比去年同期增長99.5%

徐成光介紹,隨著“乙類乙管”措施加快落地,跨區域人員流動加速釋放,加之疫情三年來人民群眾累積的回鄉過年、探親訪友、旅游觀光等出行需求將集中釋放,春運客流將從長期低位運行到快速恢復攀升,交通運輸組織將從低負荷狀態到滿負荷運行狀態。初步分析研判,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.95億人次,比去年同期增長99.5%,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.3%。

從客流構成看,預計探親流約占春運客流的55%,務工流約占24%,旅游和商旅出行分別約占10%,不少高校已在春運開始前放假,相比往年占比相對較小;自駕車、城際拼車、定制客運等出行比例將進一步提高,高速公路小客車日均流量約為2620萬輛,較去年同期增長3.6%。

1月27日和2月6日前后將出現兩個返程高峰

徐成光表示,從時空分布看,預計節前以大城市向周邊城市及主要勞務輸出省遷移為主,探親流、務工流疊加,客流強度有所提升;節后則以主要勞務輸出省及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聚集為主,返程客流相對錯開,1月27日(正月初六)和2月6日(正月十六)前后將出現兩個返程高峰。

春運期間民航訂票峰值出現在1月18日至20日

中國民用航空局總飛行師萬向東表示,根據目前掌握的春運期間旅客訂票情況,訂票峰值出現在1月18日(農歷臘月27日)至1月20日(農歷臘月29日)。從訂票量來看,北京-三亞、上海-北京、北京-海口、深圳-昆明、深圳-重慶、杭州-昆明、深圳-成都等航線居于前列。

春運期間全民航日均安排客運航班11000班

萬向東表示,2023年春運是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優化措施,及“乙類乙管”各項措施以來的第一個春運,預計民航客流量將明顯增長。春運期間,全民航日均安排客運航班11000班,為2019年春運期間的73%左右。

春運期間港澳臺地區航線客運航班計劃12956班

萬向東介紹,2022年,已頒發和換發16個香港航線經營許可(涉及15家內地公司和1家香港公司)和3個澳門航線經營許可(涉及2家內地公司和1家澳門公司)。截至1月5日,已批復春運期間港澳臺地區航線客運航班計劃12956班,涉及182條航線,47個內地(大陸)通航點,27家航空公司每周安排2275班客運航班。

春運期間,隨著港澳臺地區入境內地(大陸)防疫政策的進一步優化,地區航線旅客出行需求將進一步釋放,預計民航旅客運輸量有望出現明顯增長。

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主動避免帶癥狀出行

徐成光表示,考慮到當前疫情流行尚未結束,一些地方還處于疫情流行高峰期,盡管大家回鄉過年、探親訪友的愿望較為強烈,我們還是倡導大家根據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,合理安排出行計劃,特別是患有基礎病的老年朋友以及家中有孕婦、嬰幼兒的家庭,要盡量減少出行,以降低自身和家庭成員的旅途感染風險。對于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鄉過年的朋友,要加強自身防護,全程佩戴口罩,注意個人衛生,主動避免帶癥狀出行。

聯程車票可一并辦理退票免收手續費

據介紹,國鐵集團在站車服務方面推出便民利民的措施。一是提升旅客購票服務體驗,優化12306系統功能,擴大電子客票應用范圍,在到站補票和列車補票業務環節全面實施電子化。

二是學生優惠票不再規定乘車時間限制,每學年任意時間可購買4次單程的學生優惠票,方便學生在任何時候使用。

三是因鐵路責任或不可抗力造成旅客退票,聯程車票可一并辦理退票,而且免收退票手續費。旅客在辦理補票、變更等業務時,不再收取手續費;同時擴大非高峰方向票價折扣優惠列車范圍。

國家郵政局:快遞員上崗率已經恢復至94.9%

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陳凱表示,12月中旬開始,一些城市的快遞員群體出現了感染的情況,部分快遞網點和分撥中心因為減員無法正常作業,給分撥和投遞等環節運行帶來現實困難,導致部分企業、部分環節出現積壓問題。快遞行業具有全程全網的特點,一個環節變慢就會對整個網絡運行產生影響。

經過前一階段的不斷努力,快遞員上崗率已經恢復至94.9%,積壓件數量大幅削減,快遞服務有效恢復,1月以來,全國快遞業務量日均3.74億件,比去年同期增長16.7%以上。

中國新聞社綜合整理自中國新聞網、央視新聞客戶端

相關閱讀
分享到: